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舆论传播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0-11-27 15:53浏览次数:6545 作者:识微商情部 分类: 舆情研究
您是否正在收集网上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用识微商情每天自动为您推送,点击免费使用14天>

11月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两则公告,让正值挂牌上市前夕的蚂蚁集团成为舆论关注议论的核心。原定11月5日“A+H股”同时上市的“全球最大IPO”为何在此时突然被按下“暂停键”引发公众探讨,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市场监管环境的变化等成为舆论热议的重点。

一、事件始末梳理



二、网络舆论传播概况

1、舆论传播平台分布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引发全网关注,监测时段内,事件信息传播量共78万余条,相关信息主要分布于社交平台(占比83.80%),其次是APP和新闻平台。从内容分布来看,“社交媒体”“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信息多为网民情感偏向明显的言论表达及主观意识较强的分析性博文。其中,多名社交媒体大V博主,发文谈论“蚂蚁集团运作、盈利模式”等话题,引发大量网民参与讨论,在相应话题的讨论中,网民评论性回复和转发性博文总占比达90%以上。此外,“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将“社交媒体”“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为发布公告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舆论信息较为集中分布在社交平台的原因之一。而与社交平台不同的是,APP与新闻平台的内容则以传播事件相关信息的文章为主,相关信息集中于资讯聚合类新闻网站及APP平台。其次,“经济日报”“中新社”等部分主流媒体的分析性文章也引发了众多媒体及网民的转载与讨论。

2、舆论传播趋势



11月2日,中国证监会在多平台发布《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的公告,引发舆论关注。11月3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随后,蚂蚁集团在官方微信发文回应,舆情热度不断上涨,相关事件传播于次日达到顶峰,“蚂蚁集团暂缓上市”“阿里巴巴股价大跌”等成为舆论热议话题。11月5日后,相关舆情热度开始回落。



11月2日21时,中国证监会在官网、社交媒体、微信等多个平台发布公告《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引发了舆论对蚂蚁集团的关注与讨论。从整体上看,本时段民间舆论场表现活跃,网民关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为何会被约谈”等话题,有“@胡锡进”“@管清友”等社交媒体大V参与事件相关信息讨论,使得事件热度不断上升;其次,针对被约谈事件,部分网友联系马云外滩演讲内容展开了讨论;此外,正值蚂蚁集团正式挂牌上市前夕,部分网民也就此次约谈是否会对蚂蚁集团顺利上市有所影响提出了疑问。而就媒体舆论场而言,本时段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参与传播相关信息为主,其在一定程度扩大了事件影响范围。



爆发期的舆论热度集中在11月3日21时-4日0时和4日8时-12时两个时段,主要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蚂蚁集团回应暂缓上市等重要节点引起。“蚂蚁暂缓上市”“阿里巴巴股价大跌”等是这一时段引发舆论热议的关键话题点。

11月3日20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社交媒体、微信等多个平台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相关信息被“@人民日报”“@财经网”等大量媒体大V和网民的转发传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当日22时,蚂蚁集团在官方微信账号发文《致投资者》,回应表示“A股和H股同步上市计划暂缓,将妥善处理后续工作”,相关信息推动事件热度进一步上升,事件信息量暴增。本时段内,除关注传播事件信息外,多数舆论从“蚂蚁集团运作、盈利模式”“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原因”等方面展开讨论,如“经济日报”发文《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彰显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坚定决心》。次日,事件舆情热度仍在持续,“蚂蚁暂缓上市”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同时,当日上午蚂蚁集团最大股东“阿里巴巴”港股开盘跌超9%,相关话题“阿里巴巴股价大跌”等也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也是推动舆论对事件持续关注的重要原因。在本时段内,除持续讨论“蚂蚁集团运作、盈利模式”等话题外,部分舆论也开始关注暂缓上市对蚂蚁集团的后续影响。而后,4日下午,中国证监会发言人就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表示“避免蚂蚁集团在监管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仓促上市,是对投资者和市场负责任的做法”,相关信息被“@新华网”“@新浪财经”等多家媒体传播,引发舆论持续讨论,少数网民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提出了质疑。



11月5日之后,舆情开始逐渐回落。在这一时段内公众的视线主要集中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后续处理工作,相关话题涉及“蚂蚁集团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蚂蚁战配基金联合说明”“五只蚂蚁战配基金可按份额净值退出”等。此外,在该时段内,除后续处理工作相关话题外,媒体报道还主要涉及“关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后续影响”等内容;民间舆论场的话题则更为偏重“蚂蚁集团为何被暂缓上市”等。

3、网民情绪分析



从情感分布来看,有关“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事件的社会情绪以中性为主,占比50.2%,主要涉及传播事件相关情况、讨论蚂蚁集团运作或盈利模式、关注马云外滩演讲内容等话题。有关此次事件的负面言论占比30.2%,负面情绪的主要内容为网民表达对蚂蚁集团高杠杆循环放贷模式的不满,以及对监管部门突然叫停蚂蚁集团上市行为的质疑等等。正面情绪言论占比19.6%,主要为网友对国家实行金融监管行为的支持。

三、话题分析

1、舆论传播热词图



11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四部门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的消息,“蚂蚁集团”、“马云”、“约谈”、“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等事件相关词汇成为热门词汇。11月3日晚,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消息公布后,“上市”、“暂缓”、“叫停”、“推迟”和“延期”等词的热度开始急速攀升。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舆论也开始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原因做出了种种解读和猜测。“金融监管”作为呼声较高的一大原因之一,与之相关的“花呗”、“借呗”、“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和“消费贷款”等词汇的热度随之升高,频繁出现在相关分析性文章或者博文中。另外,马云在“2020年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也成为较多舆论猜测的原因之一,涉及马云演讲内容及分析的词汇如“当铺思想”、“信用思想”、“巴塞尔协议”“高杠杆循环贷款”成为舆论提及的高频词。

2、 舆论话题分布



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相关信息中,媒体主要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等信息进行了传播,相关报道分别占比36.3%、20.5%。“马云被约谈”“蚂蚁集团上市被叫停”的消息公开后,中国证监会、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态度和回应受到媒体密切关注。11月4日,“新华社”、“环球网”“中国经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或转载了“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答记者问”一事,相关报道占比16.8%。面对“全球最大IPO”的突然停摆,不少媒体开始关注起蚂蚁暂缓上市后对企业盈利能力、市场估值、投资机构及投资者带来的后续影响,相关报道占比13.4%。其中,大部分媒体报道认为暂缓上市本身已经对投资者造成了影响,并报道了蚂蚁集团打新资金退款一事。同时,也有部分媒体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原因做出了解读,相关报道占比8.8%。代表文章如“新京报”文章《四问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为何按“暂停键”?估值、投资者影响几何》、“中新社”文章《权威专家释疑: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依的哪些法?》和“深圳商报”文章《蚂蚁上市 为何按下暂停键》等。另有4.2%的其他报道,相关内容主要涉及“传播小贷新规落地”、“评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创新与合规”等。

网民方面,41.3%的网民言论对蚂蚁集团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讨论。在社交媒体大V发布的科普性或分析性博文带动下,多数网民表达了对蚂蚁集团高杠杆循环放贷模式的不满,指责该模式是“空手套白狼”;也有不少网民质疑蚂蚁集团旗下产品花呗、借呗利率过高,有高利贷之嫌。23.6%的网民言论对国家监管层叫停蚂蚁集团上市的举动表示支持,认为蚂蚁集团本身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如果顺利上市可能对投资者不利,一旦崩盘甚至可能引发“次贷危机”,危害国民经济,国家紧急踩下“刹车”,是对投资者负责。10.2%的网民言论也对监管部门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监管部门在此事的处理上存在决定反复、行为前后矛盾的问题。还有18.5%的网民言论关注了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在2020年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讲话内容。不少网民猜测马云讲话内容过于敏感和张扬,导致了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也有部分网民批评了马云讲话的内容,认为其发言名义上是为了中国金融业创新,实则是为谋取自身利益。此外,还有6.4%的其他言论,主要是吐槽银行借贷门槛过高、讨论互联网金融对当代年轻人的不利影响、以及关注当前监管模式的弊端等方面的言论。

四、舆论聚焦

舆论主要聚焦于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原因的讨论,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进行解读和猜测。

蚂蚁集团商业模式

伴随着蚂蚁集团上市暂缓风波,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和利润来源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焦点。

首先,舆论围绕蚂蚁集团放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争论不休。据业内人士分析,蚂蚁集团目前的放贷资金主要源于银行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和联合贷款。其中,资产证券化又是舆论讨论度较高的一类模式。对于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力度,重庆市前市长、现中国国际经济副理事长黄奇帆曾在公开讲话中表示蚂蚁集团在几年时间里,将38亿元的自有资金通过资产证券化滚动40轮后,最后放贷额度达到3600亿元。黄奇帆的这段发言在蚂蚁暂缓上市后被舆论频繁提及引用,同时舆论也对蚂蚁集团高杠杆循环放贷的模式予以了抨击和谴责。多数舆论认为,蚂蚁集团放贷资金杠杆过高,同时巧妙地将潜在风险转嫁给了借款消费者、投资者,一旦经济发生波动,或者放贷不精准引发坏账,会形成连锁、放大的雪崩效应,极有可能给社会稳定、金融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有如此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的公司如果成功上市,会有更多投资者和股民受损,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国家监管层为蚂蚁上市按上暂停键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资产证券化更多的是将风险转嫁给借款消费者和购买资产证券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那么联合贷款则是将风险转嫁给了国有银行和金融体系。近两年,在资产证券化循环次数受限后,联合放贷成为蚂蚁集团力推的贷款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银行提供大部分资金,只能获得较低的收益,并且还得承担经济波动、借款违约的系统性风险;而蚂蚁集团只提供小部分资金,却能获取无风险且高比例的利润。有舆论认为,蚂蚁集团借助这种合作模式,一是突破了对网贷公司资本金和杠杆率的监管限制,其二也突破了《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表外资产的限制。在这几种贷款模式的交替作用下,蚂蚁集团的信贷规模不断膨胀,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促成信贷余额达2.15万亿元。其中,蚂蚁的两家小贷公司仅占约2%,余下98%的资金均来自合作的金融机构(含网商银行)和发行ABS。

如此体量的贷款规模,一旦贷款收不回来,最后风险由谁兜底的问题也引起舆论热议。有不少舆论认为,蚂蚁集团用区区几百亿的资金,撬动起几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再加上蚂蚁本身服务了超10亿个人用户、超8000万机构用户的庞大客户群,一旦发生崩盘,将引发严重的风险传染,其风险破坏力可能超过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于这种级别的风险,蚂蚁集团根本无法处理,最后出来兜底的只能是国家。

监管环境变化

根据11月3日上交所公告,蚂蚁集团暂缓IPO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舆论普遍认为公告中所指的“监管环境变化”与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下发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关联紧密。部分媒体对《办法》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指出此份条例中首次提出了诸多金融行业经营红线,透露出的国家将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的意味很浓,而条例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冲击到作为蚂蚁集团“利润奶牛”的信贷业务,从而影响蚂蚁集团的估值逻辑。同时,有观点还表示《办法》将蚂蚁集团的“科技外衣”彻底扒光,将它定义为网络小贷公司,使得花呗和借呗丧失无限ABS的可能,新规的出台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致命一击”。

其中,“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跨省经营”、“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万元”、“限定网络小贷机构的融资杠杆上限”和“对网络小贷的联合贷款出资比例进行限制”等内容被舆论重点解读,认为是影响蚂蚁集团业务和IPO暂缓上市的关键。有专家观点指出蚂蚁集团的收入支柱来源微贷科技平台的规模得益于“联合贷款”模式,借助联合贷款模式,蚂蚁集团通过360亿表内资产撬动约1.8万亿联合贷款,成为其信用扩张的最重要工具,但该模式却因存在的“隐性杠杆”和“实质风控”问题,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此次网络小贷新规的出台对联合贷款模式实施了强有力的约束,使得蚂蚁原有的业务模式被颠覆,支柱收入可能遭受重创,需要对公司进行重新评估,并按照规定向监管和公众进行披露。

马云外滩演讲

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演讲,抨击传统金融机构的“当铺思想”早已过时,监管全球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部分舆论将“马云炮轰中国金融体系”视为是蚂蚁集团IPO暂缓上市的导火索,认为监管机构临时按下“刹车键”的原因在于马云的外滩演讲,表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但对于此类观点,大部分舆论持反对意见。有观点表示擅长即兴演讲的马云,此次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并没有采取脱稿,而是严格按照准备好的稿子进行复述,结合政府监管政策不会如此迅速的在一周内形成并发布的逻辑推断,因为这个演讲而催发对蚂蚁集团监管的可能性比较小。部分网民在复盘事件发展过程和分析蚂蚁集团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认为马云演讲言论处处透露出“把监管对立化”的情绪,表示马云外滩发言或是在跟监管部门就《办法》出台对蚂蚁集团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讨价还价”。

五、关注人群分析

1、关注的人群构成



在传播“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事件相关信息的博主中,以草根群体(普通+达人)最多,占比近9成。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如今已成为普通民众经常使用的借贷产品之一,蚂蚁集团上市消息自传播以来,便一直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其次为认证用户群体(名人+企业+媒体+政府+团体+其他),占比10.8%。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消息发布后,媒体官微如“@凤凰网财经”“@新浪科技”等多次发布事件相关博文,加上名人博主参与事件讨论并传播,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普通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

2、关注人群的发文习惯



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事件的相关讨论中,原帖信息占比10.7%,主要为媒体、自媒体和个人大V对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消息、四部门约谈马云及蚂蚁集团高管和中国证监会回应的传播,此外还有对暂缓上市原因的解读等内容;89.3%的网民通过转评参与相关话题讨论,表达自身观点看法,进一步扩大话题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3、关注人群的地域分布


数据来源:识微商情


对本次事件关注度最高的是广东地区,其次是北京和浙江地区。广东区域经济发达,同时与港澳台地区交易频繁,投行众多,故而对此事的关注度最高。北京媒体资源发达,且网民数量众多,故而对此事的关注度也较高。蚂蚁集团总部坐落浙江杭州,而蚂蚁集团上市消息传出后,有媒体报道称杭州房价受到影响开始上涨,所以该地区网民对该事件也较为关心。

六、商情观察

从IPO流程上看,蚂蚁集团已经走到了上市前的最后一步。但万事俱备,东风却没有如期而至。11月3日晚,这个中国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的上市之旅突然被摁下“暂停键”。

一夜之间,蚂蚁上市事件发展形势急转而下。据业内人士分析,上市暂停后,蚂蚁集团可能会遭遇估值暴跌,而其IPO的重启则受网络小贷新规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该事件对蚂蚁的影响远不止此,随着各方对上市暂缓原因及蚂蚁集团商业模式分析的展开,蚂蚁集团和其创始人马云也饱受舆论指摘,给企业品牌形象和个人口碑带来诸多负面评价。在“资本家”的标签随之而来的同时,花呗此前“工程队队长用花呗借钱给女儿过生日”的争议广告和马云的“996福报”言论也被公众重新提及,成为蚂蚁营造消费陷阱,马云施行资本压榨的“证据”之一。

应当承认,蚂蚁集团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给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蚂蚁集团的成功还倒逼国内传统银行走出舒适圈,进行金融改革,不仅让银行在给国企、巨头企业等放贷时有了更多的考量,还让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更容易拿到贷款。如今,作为蚂蚁集团的主力产品,支付宝已覆盖全国超10亿用户并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蚂蚁背后的高杠杆风险就更不应被忽视。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支付宝信用体系一旦崩塌,波及范围不可想象。

对于当前的蚂蚁来说,如何消除政府和公众顾虑,解决网络小贷新规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影响是重中之重,但对于正在参与中国金融创新的从业者和监管层而言,蚂蚁集团上市叫停也对其是一种警示。正如媒体所言“国内金融监管环境依然发生改变,蚂蚁集团官方回应中的‘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说恐怕既是共识,也是底线。”

七、蚂蚁金服发展史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换一换
累计阅读榜 换一换
热门标签 换一换
舆情管理软件 监测软件 舆情搜索 舆情监测软件 舆情研究 品牌宣传 负面舆情 公关危机 品牌公关 舆情公关 商业情报分析 商业情报信息系统 情报分析系统 舆情是什么意思 大数据舆情监测 舆情分析系统 热点舆情追踪 舆情分析 网络舆情监测 舆情系统 免费舆情软件 舆情管理制度 公司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方案 舆情管理 网络舆情管理 危机公关 舆情管控 声誉风险管理 口碑管理 负面查询 口碑监测 社交媒体监测 新媒体监测 媒体舆论监督 媒体监测 舆情处理 企业舆情监测 品牌监测 如何网络舆情 舆情传播 在线舆情监测 全网舆情监测 舆情危机防范 舆情防控 舆情风险防范方案 能源舆情 短视频舆情监测 视频舆情监测 短视频营销 情报信息收集 新闻监测 企业竞争情报监测 体育舆情 舆情风险排查 舆情信息 互联网舆情监测 财经舆情 企业舆情 网上舆情监控 湖北舆情 地方舆情 舆情统计 企业舆情工作总结 舆情收集 行业动态监测 竞品项目监测 竞品监测 行业信息收集 舆情预警 社会舆情信息 舆情解决方案 舆情风险管理 舆情应对 人事舆情 HR舆情 互联网舆情分析 舆情引导 舆论引导 舆情报告 抖音舆情监测 负面新闻 负面监测 2023舆情信息 2023年舆情报告 季度舆情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 舆情总结报告 舆情监测工具 舆情信息网站 免费舆情监测 舆情查询 舆论监测 热点舆情 舆情监测系统 🔥 网络舆情系统 营销案例 零售舆情 餐饮舆情 食品舆情 bat舆情监测 高管舆情 互联网舆情 人工智能 科技行业 市场营销工具 营销效果监测 文旅舆情 旅游行业 旅游舆情 景区营销 自媒体舆情 舆情上报 超市舆情 舆情监测方法 舆情监测 舆情监控系统 节日舆情 小红书/豆瓣/知乎 微信舆情监测 饮品舆情 网红舆情 舆情事件 品牌舆情 舆情分析研判 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预警系统 跨界营销 酒水企业 广告营销 上市公司舆情 电商企业 股市舆情 电商舆情 学校舆情 教育培训行业舆情 教育舆情 环保舆情 交通舆情 舆情处置 舆情应对预案 应急处理 2024舆情信息 企业舆情分析合集 舆情月报 舆情监测公司 微信舆情 舆情监督 舆情研判 免费舆情监测系统 公关知识 公关技巧 运营知识 热点新闻事件 网络口碑营销 金融舆情监测 上市公司负面舆情 上市公司舆情解决方案 舆情分类 信息收集 品牌舆情监控 舆情分级 企业危机管理 湖南舆情 手机游戏 游戏危机公关 游戏舆情 舆情监控 舆情分析平台 人力资源舆情 竞品分析 舆情监测技巧 娱乐舆情 明星舆情 舆论监控方案 舆情监测平台 商情监测 招聘舆情 新能源汽车 汽车舆情 舆情监测系统的作用 金融舆情 舆情监测哪家好 法制舆情 直播舆情 发布会舆情 安全舆情 物业舆情 舆情危机 品宣部门 舆情特点 重大舆情 应急管理舆情 房产舆情 房产危机公关 房地产舆情 舆情监测多少钱 网络社交平台 舆情采集 黑公关 奢侈品舆情 行业舆情 公关案例 舆情监测公司排名 舆情软件排名 公关舆情 医院舆情 医疗舆情 2022年舆情报告 2022舆情信息 价格监测 药品舆情 医药舆情 行业舆情研究 网络舆情的监测 年终盘点 竞争对手分析 小米手机 节日营销 舆情监测平台解决方案 舆情监测专员 舆情优化 新华网舆情 网络舆情网 疫情舆情监测 家电舆情 影视舆情 版权舆情 互联网金融舆情 领导人舆情 艺人舆情 舆论监督 快消品舆情 展会舆情 医美行业 医美舆情 近期舆情热点事件 315 信息监测 直播营销 直播平台舆情 金融危机公关 舆情案例分析 海外舆情监测 境外舆情监测 行业研究 行业分析 政策舆情 舆情图片报告 乐思舆情监测系统 舆情风险日历 营销推广监测 春节舆情 舆情演练方案 酒店舆情 股票舆情 电影舆情 近期舆情 微信 化妆品舆情 营销分析 手机舆情 公益舆情 裁员舆情 微信舆情分析 银行舆情 市场分析 品牌借势营销 IPO舆情 网约车舆情 市场营销 营销技巧 服装舆情 年会舆情 品牌推广 综艺舆情 淘宝 识微新闻 涉外舆情 格力 商标舆情 航空舆情 活动效果监测 幼儿园舆情 双十一 美妆舆情 营销效果跟踪 自媒体营销 热词监控 动漫舆情 app舆情 中秋营销 电竞舆情 支付宝舆情 百度舆情 电力舆情 华为手机 租房舆情 乐视 论坛舆情监测 舆情现状 2021舆情报告 股票舆情研究 识微看舆情 2020舆情事件案例 舆情榜单 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 疫情日报告 众筹舆情 物流企业 母婴舆情 新媒体营销 微博数据监测 广告监测 微博营销 社群营销 网络营销 销售线索收集 5G舆情 网络运营商舆情 快餐舆情 潜在客户挖掘 公关礼仪 家政舆情 微博舆情监测 通信舆情 广告舆情 商情分析 保险舆情 企划 证券舆情 快消品行业危机公关 文案写作 文案营销 鞋类舆情 情人节营销 网贷舆情 保健品舆情 竞争分析 共享单车 京东舆情 锤子手机 苹果手机 微博舆情 天猫舆情 P2P舆情 家居舆情 外卖舆情 快递舆情
舆情知识 换一换
精品报告
舆情公关资料分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