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人“塌房”连锁反应:选对人vs救场难,企业如何破局?
代言人是品牌的“形象放大器”,却也可能成为“定时炸弹”:
危机瞬间:2025年永野芽郁因桃色风波,Prada日本区启动“危机评估程序”,若两周内无官方声明,将启用备用代言人。赵露思因国际品牌合作理念分歧,导致活动临时取消,影响品牌声誉。
决策陷阱:只看流量不看口碑。劳斯莱斯选择“晚晚夫妇”引发受众抵触,沟通不当更激化矛盾。
风控策略:建立艺人“背景尽调清单”。对候选人的过往言行、舆论风评进行全面评估。例如,LV在选定代言人前,会通过“多维度评估模型”预测其潜在风险,确保品牌形象不受损。
实战演练:制定“代言人危机应对预案”,明确危机等级、响应流程、沟通话术。如品牌遭遇代言人负面舆情,需24小时内启动预案,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澄清事实,表明立场。
残酷现实:代言人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谨慎选择+快速切割+主动补偿”可将损失降到最低。某美妆品牌因代言人偷税漏税,单日蒸发数亿市值,若提前建立风险预案,可减少损失。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