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亚裔男模的 “眯眯眼” 宣传图,为何能在 72 小时内掀起全网舆论风暴?从社交平台的质疑扩散,到权威媒体介入推动话题破圈,再到品牌致歉后遭二次反弹,Swatch 发布的 “眯眯眼” 广告宣传照片引发的争议,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种族歧视符号的敏感,也暴露了品牌在文化尊重与危机公关上的不足。本文梳理了事件的发酵过程、舆情特征及舆论焦点,探讨这场商业与文化的碰撞下暴露的深层问题。
一、事件概述
(1)事件起点:宣传图发布
2025 年 8 月 14 日,Swatch 在其全球官网正式发布 ESSENTIALS 系列宣传图。该系列广告由欧洲团队设计,核心争议图片中亚裔男模双手提拉眼角、面部扭曲呈现 “眯眯眼” 造型,配合夸张肢体动作。
关键时间节点:
10:30:小红书用户首次发布争议图片并质疑 “涉嫌辱华”,开启第一轮传播。
21:00:百家号、豆瓣等平台出现讨论文章,形成跨平台扩散雏形。
(2)全网发酵
争议从 8 月 14 日持续扩散,至 8 月 15 日形成舆论高潮,主要传播路径如下:
第一阶段:平台内裂变(8 月 14 日)
小红书主导:首批用户通过对比历史 “眯眯眼” 歧视案例(如 1882 年《排华法案》漫画),指出该造型与西方殖民美学的关联。
品牌沉默期:Swatch 官网及官方账号未对早期质疑作出回应,放任舆情自然发酵。
第二阶段:权威媒体介入与平台破圈(8 月 15 日)
15:03:浙江广电旗下 “中国蓝新闻” 社交平台账号转发争议内容,以媒体视角解读事件,单条博文互动量超 2 万次,成为关键传播节点。
17:00-20:00:抖音、B 站等视频平台出现对比分析视频,通过动画演示 “眯眯眼” 符号的历史演变,单条视频播放量最高达 120 万次。
20:00 后:话题 #Swatch 眯眯眼 #阅读量突破 5000 万,用户自发发起 “拒绝文化霸凌” 联署活动,超 10 万网友参与。
第三阶段:品牌公开道歉(8 月 16 日)
凌晨时段:海外华人社群通过 Twitter、Instagram 等平台同步传播,#SwatchRacism 话题登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趋势榜。
19:33:Swatch 官博发布中英文致歉声明,但 “全球删除相关资料” 的表述与实际执行的 “选择性整改”(中国官网撤图但欧美官网保留)形成反差,引发二次舆情反弹。
(3)关联影响
二手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事件发酵后 Swatch 腕表转手价格平均下跌 12%,联名款溢价空间消失,反映市场信心受挫。
二、舆情趋势
根据识微商情舆情分析系统(<<<点击免费试用)显示,2025年08月14日00时至2025年08月18日14时,有关“Swatch眯眯眼广告事件”的舆情热度约为20,745。通过观察趋势可知,舆情于08月18日08时达到最高峰。
该时段内,有关“Swatch眯眯眼广告事件”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约占总量的51.2%,其次为短视频(约占25.1%),新闻APP(约占19.7%)。
该时段内,有关“Swatch眯眯眼广告事件”的舆情情感倾向以负面为主,占50.6%;其次为中性舆情,占44.5%。正面舆情较少,占4.9%。
三、舆论分析
(1)正面信息概要
及时且有诚意的道歉态度: 用户称赞斯沃琪品牌对“模特图涉嫌辱华”事件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删除所有相关资料,发布官方声明承认图片引发争议,对造成的冒犯“深表歉意”,且官方道歉有说服力。
(2)负面信息概要
Swatch广告“眯眯眼”造型涉嫌种族歧视,引发中国消费者强烈不满: Swatch在广告宣传图中使用“眯眯眼”模特造型,这一动作被认为具有对东亚人的种族歧视意味,严重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民族感情,引发了全网声讨和抵制,导致品牌陷入舆论漩涡,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部分消费者表示将不再购买该品牌产品。
Swatch道歉缺乏诚意,未能平息消费者怒火: Swatch虽发布了致歉声明并全球删图,但消费者认为其道歉只是危机公关手段,回避了歧视性内容的创作根源问题,且存在中英文“双标”情况,如英文“distress or misunderstanding”在中文里写成“冒犯或困扰”,这种敷衍的态度让消费者更加愤怒,品牌诚信度归零。
Swatch产品质量不佳,售后保修服务差: 有消费者反映Swatch手表表芯质量差,大塑料子包装却不好看,且购买的手表容易损坏,售后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不提供保修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损失和使用上的不便。
Swatch将业绩下滑归咎于中国市场,却又以辱华方式卖货: Swatch集团最新财报显示净利润下滑88%,净利润率为0.6%,他们把下滑因素完全归咎于中国市场,却又发布“眯眯眼”辱华广告,这种行为让中国消费者觉得品牌既不尊重中国市场,又试图在中国市场获利,引发消费者的反感和抵制。
Swatch广告审核机制存在问题: “眯眯眼”广告从创意到上架,整个审核链条似乎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带有明显种族歧视意味的广告得以发布,反映出品牌在广告审核方面缺乏对文化敏感问题的重视和把关,容易引发类似的争议事件。
推荐阅读:
【识微商情系统】支持全网舆情监测与分析、口碑查询、营销效果分析等功能,点击免费试用
【文章声明】识微科技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文章发布目的在于分享舆情知识。部分内容仅是发稿人为完善客观信息整理参考,不代表发稿人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网站文章、图片等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并发邮件至zhangming@civiw.com,电话:4008299196,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相关内容。